許銘春稱印度移工「膚色相近」惹議 勞動部:絕無歧視 學者:政府應避免敏感字眼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三月五日臺北報導】臺灣和印度2月16日簽署勞工合作備忘錄(MOU),外界對於未來引進印度移工仍有一些疑慮,勞動部長許銘春2月29日上Yahoo TV節目《齊有此理》受訪時表示,臺灣已近二十年未增加移工來源國,與印度簽署備忘錄主要是為了避免過分依賴現有的移工來源國,降低風險。對於「膚色相近」字眼引起爭議,勞動部發布新聞稿澄清,對印度移工絕無歧視。
許銘春認為,去年選舉期間有關引進印度移工傳出「不夠準確」的消息,導致輿論反彈,應該是有人為刻意操作的成分,因為從她上任以來無論是在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接受質詢,或是接受到社會上的期待,都是希望開發移工新來源國。多年來勞動部也持續嘗試和緬甸、柬埔寨、孟加拉等國洽商引進移工,但主要受制於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影響,都無功而返。
許銘春也透露,此次能促成MOU簽署,是印度臺北協會前任會長戴國瀾主動提出,才使得我國有辦法在國際局勢困境中開發新的移工來源國。她也指出,印度移工素質良好、工作穩定度高,她自己帶臺灣選手到杜拜參加亞洲技能競賽時,就看到杜拜建設的榮景,而杜拜的迅速發展就倚賴於310萬在當地工作的印度移工。
關於外界關心的時程規劃、開放人數與業別,許銘春也表示未來還需要了解目前開放移工產業的缺工需求做跨部會評估,然後才能進一步和印度方洽談詳情,不會倉促實施。勞動部也委請外交部協助評估,未來預計會優先引進印度東北部移工,當地人的膚色、飲食習慣與臺灣相近,也有許多基督教人口。並且他們也擅長於臺灣缺工的製造、營造和農業。
許銘春強調,增加移工來源國並沒有改變現行限制的產業別,也並沒有放寬申請聘僱移工的資格,並不會大幅增加人數。然而臺灣與全球各國一樣,仍然需要面對少子化的問題,2030年預計我國勞動力將下降90幾萬人,而且除了勞動力人口降低,青年世代價值觀與工作觀改變,特定產業難有本國人力再投入,新增來源國也是是為了回應缺工困境、增加雇主選擇。
雖然節目中交代了較為詳細的簽署背景與規劃,但「膚色相近」字眼引起批評,民進黨立委陳冠廷就指出引進外籍勞工不可以膚色、種族為標準,這樣的說法恐影響我國外交聲譽。
對此,外交部與勞動部也接連發聲明澄清致歉,許銘春今日於立法院院會接受國民黨立委黃仁質詢澄清,受訪當時只是想強調印度移工素質良好,希望增加民眾的理解,並無歧視之意。她也對用詞不夠精準致歉,但強調勞工政策對所有勞工都是平等對待。
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方天賜表示,以引進印度東北勞工確實是外交部評估與建議,但「膚色」字眼確實較為敏感。他曾公開提醒,政府需要留意政策推動與民間溝通的平衡,避免人民誤解。仲介業者也表示,在民眾尚不理解的情況下,雖然印度民間積極聯繫,他們也必須再組團研究、了解,同時也需仰賴政府提供資訊協助。
相較於鄰近的日韓能有多達十多國的移工來源國,臺灣由於國際處境艱難,已多年未增加移工來源國,此次與印度能達成合作實屬不易,稍有變化皆牽動雙方尚在培養的互信關係,也考驗政府應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