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缺工大調查 基層和中階最缺 業界代表:引進移工成本過高需檢討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七月八日臺北報導】臺灣科技業在全球供應鏈占據關鍵地位,疫後庫存逐漸消化,工研院預估2024年半導體產業將首次突破新臺幣5兆大關,年成長17.7%,產業快速成長也帶動搶人大戰。有感於科技人才缺口衝擊產業永續發展,1111人力銀行8日舉辦「科技業人才短缺現況與解決之道」公聽會,邀請產、官、學界及多家科技業代表參與,表達實際困境、共同探討人才缺口與解方。
少子化、青年就業意向影響徵才
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顯示,8成5的科技業對下半年景氣抱持正面看法,但都面臨人才缺口困境,高達9成6的科技業者表示,下半年有徵才計畫,而其中最缺乏的是基層人員和中階技術人才。
進一步詢問企業徵才的原因,以補足流失人力占最高為71.5%、業務量增加其次占31.1%,其三則為例行性徵才有27.5%。而企業自己分析,徵不到人最主要的困境,青年就業意向轉變72.8%,少子化、畢業人數銳減50%,國際大廠挖腳導致人才流失15.7%、理工人才比例培育不足7.8%。
近1成企業開始關注延攬海外人才
面對人才缺口的解決策略,多數科技業賄選則擴大徵才科系40.3%、產學合作34.2%、下修學歷門檻28.9%、跨產業搶才20.1%以及向國際人才招手9.6%。
調查中近1成企業開始關注進用國際人才,並期待政府能夠放寬外國專業人才門檻、延長留臺工作年限、增額錄取外籍生。
綜合公聽會中各界代表的討論,科技業缺工有社會、產業、教育甚至政治面的因素:包括少子化、地緣政治和產業發展等使得本地人力需求急遽增加、也增加人才外移壓力;教育方面數理弱化、技職崩解和產業銜接不足也是缺工的主要因素。
也有不少廠商代表反映目前徵才遭遇的困難,如有消費性電子廠商的人資表示,他們面臨的不只是在臺招募人力的困難,還有如何吸引人才到東南亞工廠就職;也有軟體服務業的代表反映,中小、新創企業面對大型企業搶人,難以競爭,即使放寬徵才門檻、可以從零培育,主動求才者仍寥寥無幾。
外派也缺 張耀文:培育員工來臺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張耀文建議,企業可以和學校合作,提供僑外生獎學金,吸引其返回母國時到台灣企業任職,也可篩選有潛能的員工,送回臺灣就學,除了一般大學,技職體系可能也適合。
他以自己育才的經驗提醒,人才求職會考慮多重面向,工時、福利制度、升遷都是可能因素,不過產學合作是有效的方式,學校通常也很願意合作。他舉例過去就曾有非一線的封測廠與技職體系合作,效果良好,不過確實也面國際大廠搶人導致人才供應斷鍊的困境,但企業可以透過營造獨特文化、員工推薦等多元方式來因應。
移工難替代 需擴大母國培訓
正文科技執行董事與共同創辦人楊正任則補充,目前科技業最缺的其實是基層人力、中階技術其次,他認為解方除了加強引進外籍學生,能夠在臺灣本地或海外據點都能就業以外,也建議可以在海外設立合作的教育機構、強化產業界對產學合作的主導力。
他更指出基層技術人力國人投入意願不高,不得已只能透過引進外籍勞工的滿足人力缺口,但他認為目前臺灣的制度有待改進之處,除了如引進移工成本比新加坡高,他也認為需要在東南亞廣設移工培訓中心,讓移工在國外受訓後再來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