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莫迪慘勝 期待深化與臺灣合作 科技業成移工誘因 刻板印象待化解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六月十八臺北報導】印度大選於本月劃下句點,總理莫迪領導的執政聯盟慘勝,外界分析他的第三任期需要專注加強經濟發展,莫迪也表示願與臺灣加深經貿關係。
臺灣與印度在科技升級與人力資源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間,除了科技廠需要移工,產業優勢對移工也頗具吸引力。
近期與印度簽訂勞務合作備忘錄在臺灣社會引起爭議,專家分析印度的犯罪問題有其特殊脈絡,移工在旅居國的環境不同、犯罪成本高,印度社會也正促進改變、改善女性處境,臺印之間若要創造雙向合作,需要更深化對彼此的理解。
宗教認同牌不再有效
印度為期1個多月的「人民院」(Lok Sabha,即國會下議院)大選在6月初完成投票,6月4日統一開票,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取得240席,較上一次大選減少63席;最大在野黨印度國大黨(INC)則取得99席,較前次增加47席。
印度人民院共有543個席次,掌握272席就超過半數可以組閣。根據CNN-News18電視臺統計,BJP領導的執政聯盟全國民主聯盟(NDA)取得292席,而此次在野黨組成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共取得234席,獨立政黨取得17席,由執政聯盟勝出,莫迪成功連任邁入第三任期。
莫迪慘勝需專注加強經濟、就業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BJP支持度的大幅下滑,與物價飆升、更嚴重不平等有關,強化印度教民族主義、針對穆斯林族群的政策也是可能的原因。
BBC也指出莫迪政府雖然透過財政支出促進經濟發展,但民間參與度不足、經濟不平等的情況逐漸加深,最具衝擊性的現象就是國內缺乏足夠職缺。該國近半數人口低於25歲,很可能正是由於年輕人轉向其他政黨,衝擊執政聯盟的選情。
期待深化與臺科技、經貿合作
有學者分析此次BJP算是慘勝,地方小黨反成贏家,也認為莫迪將需要重新專注在國內經濟議題上。除了朝科技或服務業進行產業升級,再擴大原有1千8萬的海外人力輸出,都是解決勞動力供給遠大於需求的可能方向。
因此深化與臺灣的合作,應仍是莫迪政府經貿政策的一環,總統賴清德在選舉結果出爐後於社群平臺上恭賀莫迪,並期許臺印能擴大貿易、科技等領域合作,為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做出貢獻;莫迪則回應他期待印度與臺灣更緊密的連結,邁向經濟與科技上雙邊互惠的夥伴關係。
印度臺商有引進移工需求
因人力成本、疫情和地緣政治等因素,蘋果供應鏈底下的多家臺灣科技公司都已赴印度設廠或設立據點,包括鴻海、緯創、和碩等。
近期討論臺印度勞務合作的諮詢會議中,外交部提到不少在印度設廠的臺商都反映希望能在國內雇用印度移工,以期後續能再藉助這些有臺灣經驗的移工返國擔任管理職。
印度喜夫南達大學國際關係與治理系副教授鄭嘉賓(Jabin Jacob)也進一步指出,印度移工赴海外工作部會只關心薪資,還會考量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