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族群、文化多元 移工直聘有難度 專家提醒思考臺灣優勢 確保生活適應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五月六日臺北報導】臺印度移工合作進入討論階段,引進模式成爭論焦點,專家提醒需了解印度當地需求提出合適方案,思考臺灣對印度移工的吸引力,確保移工來臺溝通、飲食無困難。
勞動部上周召開印度移工諮詢會議,引進模式成為熱議焦點。民間團體多次呼籲政府採國對國引進,而非繼續實行雙軌制。
不過印度幅員遼闊,種族、語言、文化差異性高,曾擔任鳳凰衛視駐印度記者8年的尤芷薇就指出,面對印度這樣的多元特質,「對企業來說有時候反而會希望有仲介」,「自己一家公司去面對語言、文化的隔閡」,直聘可能遇到的問題、成本也高。即使不是由仲介引進,「引入方式我們需要溝通」,因為相對於東南亞,不只不易找到對接合作者,印度社會連對華人文化都非常陌生。
印度多元語言文化複雜 採純直接聘僱仍有難題
檢視倡議團體視為模範的韓國直聘制度,該國由政府制定移工政策、簽訂備忘錄,但實際雇用管理則由國家成立的公法人「韓國產業人力公團」(HRD Korea)負責,公團於國內外設立據點,建置專用資訊系統協助雇主和移工進行選工、訓練、居留、返國服務,且明訂費用,無須額外仲介費。但維持公團運作成本不小,根據東協-韓國合作基金資料,2018年HRDK的年度預算高達4千億新臺幣,共聘僱1,777名員工。
立委黃秀芳日前於立院質詢時就指出若未來印度移工引進採直聘將需要更多人力,雖願意給予支持,但也指出公部門經常透過委外經營,那跟仲介好像沒有太大差別。勞動部長許銘春坦言相關人力確實吃緊,且法規繁複、需實務操作,也使人才培養不易,因此目前以委外和數位化精簡來處理相關業務。
或許也因存在上述難題,諮詢會議討論引進模式時仍有激烈爭論,根據與會者轉述,相對於人權團體,雇主和學者都傾向雙軌制。印度方專家代表也表示印度無國對國慣例,臺灣需要多了解當地情況,包括薪資等議題,再設計合適的模式,而不能只是單方面決定框架,再要求印度配合。
確實印度在海外工作者眾,臺灣未必是第一首選。以薪資為例,近期大舉招募印度勞工從事營造工作的以色列,開出的月薪有新臺幣5萬多;另根據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到美國的印度藍領移工收入可以顯著增長5倍,在最多印度移工的阿聯酋,也能增長3倍。
他國聘印度移工薪資佳 臺灣具吸引力仍待商榷
不只薪資,地緣關係和社群支持也是吸引移工的重要因素,尤芷薇分析,海灣國家有那麼多印度移工,最重要的是「往返便宜」(喀拉拉邦、北方邦、比哈爾邦到杜拜等地來回機票約1萬臺幣),也「因為族群已經多到自己在那個地方形成文化,所以要去會安心很多」。她也指出印度東北七省確實離臺灣比較近,不過跟已經有印度人聚集的香港、新加坡相比,臺灣有吸引力嗎?
確實以收入來看,中東國家可能是更好的選擇,但是從聞報導也能看到,海灣國家有不少苛扣薪資、強迫勞動的案例;至於香港和新加坡,以學者研究為例,單就家事移工的薪資來看,兩國待遇目前其實低於臺灣。
在臺攻讀博士的印度學生平度(Pintu Kumar)碩士班時期研究在臺灣的印度人如何適應並發展出自己的社群,他指出臺灣的薪資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他以留學生的經驗為例,指出語言障礙導致飲食上的困擾(無法確認禁忌食物),「連留學生都沒辦法去吃臺灣的素食」,「勞工肯定不太會接受」,這是他認為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
在翻譯人才方面,平度也指出其實教育部獎助不少印度學生來臺學習華語,近年已成長3倍,應該讓這些人才協助未來需要的翻譯溝通工作。
就現階段諮詢會議的共識來看,有印度投資經驗的製造業先行確實能確保社群支持和統一供餐,但能否吸引業者和移工仍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