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供應鏈合作 人權上需「志同道合」 EU盡職調查指令明年上路 產業及早因應
【外勞社記者楊孝慈十二月十二日臺北報導】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將於 2024 年上路,該指令對歐盟本地及第三地企業均有約束力,且特別將農、林、漁、礦與紡織業視為「高影響部門」。綠色和平 12 月 11 日主辦全臺首場《歐盟盡職調查指令》論壇,中華經濟研究院 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顏慧欣分析,未來供應鏈的合作及建立,將建立在雙方對人權保障及環境都有共識的基礎之上,國內勞動法制雖大致符合ILO精神,仍應檢視對強迫勞動的規範是否有接軌上的落差。中正大學教授廖宗聖建議,中小企業可逐步進行盡職調查,同時權宜船的運作模式最終應停止。
羅秉成致詞時強調,歐盟的《盡職調查指令》預計將帶來極大衝擊,因要求的標準、適用的範圍和產生的法律後果,比已有相關法令的法國、德國都高,而臺灣比較脆弱的人權在漁業。因應歐盟新規,行政院法律、指引都在準備,所有中長程計畫都需要有人權的要素。
漁業署長張致盛表示,去年推出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著重於透明化、可追溯性兩層面,包括薪資直接給付、工時登記表等,將管理面強化,而今年也納入船上通訊權補助、CCTV,讓產業與國際趨勢接軌。
第三地企業也納入適用 違者將面臨罰鍰及賠償
《盡職調查指令》最大特點,是要求企業需對供應鏈上下游可能的「人權與環境不利影響」,採取積極避免與調查行動,確保商業活動不會破壞人權與環境。由於該指令具法律效力,違者將面臨行政罰鍰與民事賠償。綠色和平表示,臺灣遠洋漁業若不能跟上歐盟,改善海上勞動環境與漁撈作業模式,恐令歐盟的水產品牌對臺灣遠洋漁獲卻步。
經濟部投資促進司副司長黃青雲指出,指引中未對企業聘用移工做明確規範,但強調不能有不平等待遇(unequal treatment),並非限制不能聘用,因此企業應著重於和供應鏈的調和,找出合適的預防措施。
顏慧欣表示,現今的國際經貿談判不再只是追求商業利益,而會帶入更多人權價值理念,未來供應鏈建立,會建立在雙方對勞工、環境的共識上,「志同道合」才會來合作。
強迫勞動擬入臺美倡議 勞動法應重新檢視調整
目前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正進行第二階段洽談,勞動議題是其中一項主軸。顏慧欣判斷美加墨協議(USMCA)可能成為臺美倡議勞工跟環保的範本,會重申ILO基本規章,雖然部分因應美墨特殊關係的內容可能不會納入,但防止強迫勞動可能會有較多著墨,進而影響國內制度。
針對遠洋漁業未來因應以及政府需採取的對策,廖宗聖認為,產業界可逐步進行盡職調查,採取相應補救措施,並納入永續報告書中,業者間亦可建立資訊共享平臺,強化海上通訊設備,落實申訴與公開透明。
政府則可與大企業、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大帶小的模式協助中小企業適應,並制定新條例或修遠洋漁業條例,將指令要求國內法化。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于彤表示,主管機關應儘速制定符合國際標準的盡職調查法令,讓產業有所依循,政府和產業應將歐盟《盡職調查指令》視為臺灣漁業升級轉型的契機,儘速訂定相關法律規章,落實監督管理,強化外籍漁工人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