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我帥氣的甩開布條,高高掛上,等待機場閘門開啟。
一張張青澀懵懂帶著靦腆笑容的陌生臉孔,被布條上Welcome吸引過來,「Hi,我是『要』來念這學校的學生」。「歡迎歡迎,Welcome Welcome」,是我們的第一句問候。
看著未曾見過面,只在網路上交流的孩子,逐一出現在眼前,這樣既陌生又熟悉的感受就像鹹冰棒般,增添了許多新奇,「喔~原來你就是Erin呀!」,「哈哈,就是我!」。接下來,我領著這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坐上遊覽車,回到學校宿舍,展開他們的留學生活。
「鈴── 鈴──」,鬧鈴尖銳聲劃破了寂靜早晨。清晨六點,一張張睡眼惺忪的臉龐,仍在睡覺模式。這些初來乍到的孩子們,尚未調整作息,沒時間熟悉環境,就要立即展開為期一年的「專業」心智訓練。
「姊,學校好硬喔!早上六點半要勞掃,為什麼要?別的學校都不用,哭哭~」「孩子,你要認清這業界的現實,了解我們從現在就培育你的用心良苦呀!」
「噹——噹——噹——噹——』,每當下課鐘響,急切的腳步聲就會在鐘響後,從四面八方湧進我的辦公室。我的座位彷彿一座小小的世界村,華語、英語、印尼語的呢喃之語,聲聲不絕,「姊,制服一定要全買『咩』?」、「『接接』,我要申請工作證!」「姊,學妹每天晚上都會來房間找我說想家,然後就哭了啦!」,只有這樣嗎?還有,還有,像是「『接』,學弟問如果現金不夠繳學費怎麼辦啦?在哪裡有打工的機會?」、「老師,請問絲襪要去哪裡買?」、「Erin,我可不可以申請獎學金?」、「老師,你可以幫我掛號看醫生嗎?」、「Erin姊,要請怎『摸』請假咧?」
每學期開學,總會有如雪片般飛來的問題使我應接不暇,若要更進一步的說明這些問題的份量,唯有「雪崩」!
看著這群離開家鄉,到異地求學的孩子那雙雙疑惑熱切的眼神,我立刻馬不停歇的處理他們的問題,一回神,短針竟偷偷的跑了九圈。
下班後,看著通訊軟體上紅點數字一直往上攀升,捨不得那些來不及在白天詢問,求助無門的孩子,我點開來一一回覆,希望可以即時協助。
最使我驚慌的,莫過於半夜的來電,那一聲聲的響鈴,絕對不是貼心的夜尿提醒或是隔日共進早餐的邀約,而是一通通讓我擔心的緊急求助。
除了平日的心繫掛念外,這群孩子,讓我得了嚴重的職業傷害。一來因為孩子的熱情,二來孩子想聽聽評語,所以他們時常帶來家鄉的伴手禮,或是廚藝課的成品來找我。美食當前,我幾乎來者不拒。再加上偶爾用新臺幣支持的學生牌異國美食和麵包甜點,體重計上無情的數字,硬生生增加了十幾公斤,這種甜蜜的負荷,無法卸下,我的穠纖合度,回不去了呀!
我,不是一個常有機會去旅行的人,卻有著無數的機會閱覽這世上的每一道風景。面對世界各國的孩子,就像旅行前,要做的準備不少,了解他們的文化背景,體諒他們在異地的心情,屏除成見,以期許自己在同理心的心境下,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在臺灣的留學生活。
這些年和外籍學生的相處,從最初簡單的過馬路要看右邊、喝東西要拿吸管,不是「水草」這些生活雜事的提醒,到現在回過頭看看,其實他們給我的回饋和感謝,已遠超過我給他們的了。
我很少在臉書上發文,但瀏覽臉書,看看學生們的動態已成了我的日常。即便他們不在學校,或是畢業、離開了臺灣,偶爾稍來一句:「姊姊,好久不見,你好嗎?」這句問候,成了支持我在這份工作上的動力。
因為你們,我很好,一直很好。
若是路過,記得回來,看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