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關稅政策生效 立委呼籲擴大預算規模 經濟部鬆綁紓困條件 取消營收衰退限制
【外勞社記者楊孝慈四月九日臺北報導】美國關稅政策引發國際軒然大波,政府日前宣布編列880億元特別預算,啟動多項產業支持方案。立法院經濟委員會4月9日邀請經濟部、國發會進行專案報告。多位立委關心預算規模,希望擴大到2千億元,並呼籲放寬紓困門檻。郭智輝表示,原先營收衰退15%的資格限制將取消,朝從優、從簡、從速方向調整。
訂單遭取消 無薪假隱憂浮現
消息傳出後,已有部分業者醞釀放無薪假甚至恐有倒閉危機,產業界呼籲政府各項措施應看得到吃得到,不要只是紙上談兵。郭智輝回應,經濟部既有的馬上辦服務中心將擴大服務,因中小微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不見得都相同,服務中心會透過66個產業園區管理局服務中心連結,經濟部也成立輔導團,個別業者尋求協助,他要求一天內提供確實能落實的方案,給予業者立即的支持。
外界也有建議由政府替中小企業吸收關稅,是否列未來討論方向?郭智輝回應,總統賴清德已指示由零關稅為基礎開始與美方洽談,範圍包含所有產業,政府會盡力排除談判上的困難。
強化三大方案 調整中階人力比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回應立委邱議瑩質詢時則表示,由於美方已表態可能對中國課更高的關稅,現在明確的方向,臺商主要生產基地的稅率都高於臺灣,因此會更強化「投資臺灣三大方案」,鼓勵廠商回臺。
三大方案已規劃延長至116年,擴大適用至全球臺商以及外人投資企業,聚焦五大信賴產業、服務業及大健康產業,並要求具備AI運用元素。另研議調整中階技術人力核配比例,以及新增銀行貸款額度與提高融資優惠利率。
立委楊瓊瓔認為,中小企業就業人口達千萬人,880億元預算中,很多都是中長期政策,無法解決產業的燃眉之急。她強調臺中是機械產業重鎮,政府應掌握供應鏈受影響就業人數,建議國發會考慮設立「產業轉型與人力穩定基金」,做為緩衝轉單期間的人事成本與再訓支援來源。
劉鏡清回應,已跨部會討論相關問題,提出轉型方案,成立基金或許也是可以思考方向之一。
各部會包含經濟部、勞動部、農業部均已設立諮詢專線,對此立委邱志偉表示,此次關稅政策影響可能長達一、兩年,除應擴大預算規模至2千億元外,事實上很多中南部廠商不會去找園區服務中心,建議諮詢管道下放地方政府,讓廠商就近尋求資源,受衝擊較多的產業,也應享有更多補助。
產業受衝擊程度 應有多元指標
立委張嘉郡則提出三項訴求,包括:將部分貸款額度轉為直接補貼型紓困資源,針對資金鏈中斷者優先處理、立即建立「出口受損企業即時登記系統」。張嘉郡並指出,很多中小企微利經營,呼籲檢討營收衰退15%的門檻,改由「訂單中止」、「出貨延遲」、「現金流異常」等多元指標作為判斷依據。
官員回應,15%的門檻會取消,申請條件將再放寬,只要確實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影響,經濟部會去判斷,細節仍待擬定,會朝從優、從簡、從速方向調整。
工總提六大建議 經部給回應
面對美國關稅衝擊,全國工業總會日前提出簡化補助措施、依產業別舉行座談掌握需求、成立對美採購團、推動產業升級與市場多元佈局、強化人才培育、維持資金流動避免金融緊縮等六項建議。
工總表示,經濟部針對研發轉型補助,未來擬採書面、20天內審查完畢方向規劃,申請門檻無需出口美國實績證明,並增加採購國產設備、海外行銷推廣、設備租賃、海外認驗證等費用,可納入補助款範疇。
AI人才培訓迄今已6萬多人,未來4年經濟部計畫培育超過20萬名AI應用人才,也將增加編列30億元預算用於人培。現正規劃透過法人建立AI實驗工廠,提供實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