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世界競爭力報告 臺灣排名第六 經濟表現進步顯著 勞動力為弱勢項目
【外勞社記者楊孝慈2025年6月17日報導】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6月17日公布「2025年IMD世界競爭力年報」,臺灣在69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6名,「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與「基礎建設」等四大指標中,分別排在第10名、第8名、第4名與第10名;不過中分類的「就業」及「勞動市場」排名下滑,包括就業人數、外籍員工僱用、外國勞動力等項目等,均為弱勢項目。
受到美國關稅政策影響,急單效應以及臺美談判結果仍存在不確定性,可能對下半年經濟表現造成挑戰。國發會代理處長陳美菊分析,須審慎看待關稅政策的後續影響,但臺灣在全球供應鏈具有關鍵地位,對明年的世界競爭力排名仍樂觀看待。
少子化影響 勞動力排名下滑
國發會表示,在人口超過2,000萬人的經濟體中,臺灣連續5年排名蟬聯世界第一,其中「經濟表現」進步16個名次,是總排名提升最主要的因素。
就細項評比指標而言,我國計有24項評比項目名列世界前三名,包括企業重視永續發展、研發支出比率、員工工作動機強、企業面對商機或威脅反應迅速、高科技商品出口等,充分突顯臺灣企業家精神、人力素質及研發量能等方面的優勢。
「經濟表現」方面進步卓著,其中中分類「國內經濟」、「國際貿易」及「國際投資」排名顯著進步,顯示我國整體經濟動能增強,尤其半導體、AI、高效能運算等領域推升我整體出口表現;「就業」及「價格」排名則呈現下滑。
細項指標中,「經濟複雜性指數」位列全球第2,「經濟韌性」與「人均GDP實質成長率」為第4名,「人均GDP實質成長率」,排名由去年的第32名大幅提升28個名次。
「企業效能」由第6名進步至今年的第4名。國發會指出,臺灣在此項目中,「生產力與效率」、「金融」、「經營管理」、「行為態度及價值觀」排名皆高居全球前十,其中「生產力及效率」排名由去年第9名大幅提升至第2,為帶動排名推升的重要因素。
外籍人力名次倒退 政策待精進
「基礎建設」排名則由與去年持平,名列第10。國發會表示,「教育」今年進步至第11名,反映教育體系為科技創新與企業人才提供良好支持。在細項指標中,國「企業重視永續發展議題」排名全球第一,顯示永續意識已深入企業核心策略;「研發總支出占GDP比率」、「企業研發支出占GDP比率」、「每千人研發人力」排名高居第二,「中高階技術占製造業附加價值比率」、「25-34歲人口中接受大專以上教育比率」及「15歲 PISA 數理能力測驗」皆名列前三。
然而報告也列出我國弱勢項目。受到少子化影響,「就業人數」以及「勞動力長期成長」兩項均排名第49,「移工存量」第48,都在後段班;其他項目包括「新企業密度」第44,「開辦企業所需天數」第36,「移民法規不會妨礙僱用外籍員工」則為第39,凸顯出國內在人力資源結構上的問題,積極擴大並優化移工政策,營造對國際人才及移民更具吸引力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