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公布SRF體檢結果 年底提管理辦法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十月一日臺北報導】臺灣暫置廢棄物量逐年攀升,將特定廢棄物處理製成固體再生燃料(SRF)成為解方之一,近年迅速發展,但民間持續有質疑聲浪,環境部近期針對全臺SRF廠商總體檢,除公布輔導結果,也預告年底前提出管理辦法。
根據環境部統計,截至去年底全臺一般廢棄物暫存量達84萬噸,除源頭減量、加強循環利用,也增建焚化廠加強去化;環境部也從2019年開始推動SRF,透過將廢棄物分類、處理,留下非有害、適合燃燒的廢棄物,提供使用廠作為燃料使用、發電。
針對外界擔憂SRF成分複雜、製造和空汙排放標準不夠嚴格等問題,環境部近期針對全臺66家廠商進行總體檢,輔導結果公布,約2成廠商將退場。製造廠有52-70%符合、30-48%待加強;使用廠有9成以上符合,僅6%待加強。
環境部長彭啟明指出,為促進物質循環和減少使用煤,國際都設法妥善運用SRF,尤其目前國內每年有180萬噸事業廢棄物直接進入各縣市焚化爐處理,未妥善資源循環,也排擠家戶垃圾處理量能,造成各地垃圾山問題。他強調SRF製造,除了排除有害物質,還要能純化雜質、均質化,才能達到「以廢轉能」。
環境部將依體檢報告,年底前提出管理辦法,提升法令位階,規劃方向包含新增網路申報項目、建立第三方驗證制度、CCTV設置查看等。對於使用廠空氣污染排放的重金屬、戴奧辛,將統一採最嚴格的大型焚化爐標準,並加測戴奧辛前驅物(CO、HCl)及檢測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