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部估潛在受暴老人恐達35萬人 實際通報約8%照顧負擔致重大案件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2025年8月20日報導】臺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近5年老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加,且屢有照顧者不堪負荷而導致案件發生;審計部推估去年潛在受暴老人可能有35萬餘人,但實際通報案件僅2.8萬件,且過去重大家暴案件中,因照顧不堪負荷案件占大宗,多數未使用長照服務,要求衛福部強化定期調查,並增進對家庭照顧者的支持服務。
審計部指出,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度老人保護通報案件計2萬8,038件,若以該部2018-2019年調查的國內老人受暴盛行率7.99%及去年底老年人口數,推估去年潛在受暴人數約35萬餘人,而實際通報案件僅占7.82%,若以縣市別分析,介於2.78%至10.43%之間,比率普遍偏低,恐有部分案件未獲通報或未進入保護通報體系。
照顧者不堪負荷卻未參與長照支持
審計部進一步指出,據聯合國統計,全球60 歲以上長者中,每6 位約有1 位曾在社區中遭受虐待。為提升全球關注,世界衛生組織2022年發布報告,建議各國持續調查老人受暴盛行率,定期追蹤更新。
此外,政府為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及負荷,將其納為長照服務對象,2018年起補助地方政府,提供家庭照顧者至服務據點接受支持性服務,去年也修正長照高負荷家庭照顧者轉介及服務流程。
但分析2020到2022年的50件重大老人家暴案件,其中33件無通報紀錄,逾6成高齡者受暴致死或重傷前,未曾進入保護服務體系。促發因素中,老人失能、照顧者不堪負荷就有13件占大宗。
且其中案發時僅3件為長照服務使用者,其餘均未使用,顯示仍有部分個案照顧者因傳統照顧迷思,不願向外求助,未能獲得政府資源,持續處於照顧負荷壓力,也顯示轉介及服務連結機制仍有不足。
需強化定期調查與評估機制
審計部指出衛福部前次調查老人受暴情形已逾5年,社會環境快速變遷、家庭結構功能改變及長照政策推進,老年人口生活狀況與需求可能已有差異,有待強化定期調查機制與前端預防服務網絡,主動發掘高風險個案。針對照顧負荷引發老人保護案件,則要求衛福部強化保護服務與長照體系的跨網絡聯繫機制,增進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以降低照顧悲劇發生。
衛福部表示,將請各縣市政府督導社工於受理通報案件時,發現有照顧需求或照顧負荷,應使用「長照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初篩指標」進行評估,並參考介接資訊進行案件風險及需求評估;另將持續辦理初級預防宣導,提高民眾與社區鄰里組織的敏感度與辨識能力。另外每4至5年調查老人受暴情形,目前正在辦理第2次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