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爭議多 環團籲促進對話、跨部會協調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九月廿四日臺北報導】近年光電影響農漁民權益爭議頻傳,影響社會對綠能政策的信任。地球公民基金會24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重視再生能源外部性,加強社會溝通,讓《國土計畫法》如期上路,強化跨部會協調,化解空間運用上的衝突。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指出,發展再生能源為國內和全球共識,但再生能源仍有各種外部問題,如漁電共生衝擊漁民工作權益,對生態和社會也有影響。地面型光電雖然分散提高防災韌性,但影響擴大,民眾更容易涉入,政府應該讓民眾第一時間能知情參與、選址制度更透明化,才能提升接受度。
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黃子芸指出,經濟部能源署雖以公告的「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為基礎,向各界徵詢意見,但說明仍有不足。如缺乏全國用電需求、供給、電力基礎設施(如電網分佈、饋線容量)的說明、光電選址原則和利弊分析。
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鄭泰均也提出兩點倡議,優先推動屋頂光電,以300平方公尺為新建物設置屋頂光電的強制門檻,並由經濟部邀集內政部盤點屋頂光電潛力;此外,地面型光電劃設應以農漁民為主體,包括實質調查、通知方式在地化、平等對話空間等。
基金會也呼籲《國土計畫法》應如期上路,藉由該法規範的協商機制,各部會能夠有揭示需求的平臺,以協調各部會在能源轉型、光電發展上空間運用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