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台企違反勞權產品被扣 勞陣籲政府人權立法
【外勞社記者黃秀娟2025年9月25日報導】台灣企業首次被指控涉及「強迫勞動」產品遭美國海關扣留,對此,台灣勞工陣線表示,台灣企業在人權風險意識普遍不足,對國際高度重視的「強迫勞動」議題仍缺乏準備。若未及時改善,不僅難以符合歐美立法趨勢,更可能被逐步排除於國際市場之外。勞陣呼籲政府儘速更新《企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NAP),並推動企業人權盡職調查(HRDD)立法,讓企業有明確遵循方向。
勞陣指出,國內勞工、人權及環境團體已組成「台灣跨國企業監察」(TTNC Watch),多年來持續推動供應鏈人權與環境相關立法,要求政府實踐聯合國 《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 的三大目標:「政府保護義務、企業尊重人權、提供有效救濟」。然而,原訂於2024年更新的NAP至今毫無進展,使台灣在人權治理上落後國際潮流。
根據媒體揭露,CBP針對巨大公司的調查發現,其違反國際勞工組織(ILO)「強迫勞動」11項指標中的5項,包括:濫用弱勢處境、惡劣的工作與生活條件、債務束縛、扣留工資與超時工作等。今年6月,勞工陣線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共同發布的調查報告亦指出,多數台灣企業在辨識與防範強迫勞動風險上能力不足,特別是在移工政策上仍存在高度疑慮。
勞陣強調,行政院應督促經濟部儘速提出NAP更新草案,並明訂供應鏈人權保障及企業盡職調查的立法時程。唯有透過制度化的人權政策,才能有效降低企業面臨的法律與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