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公布5月職缺調查 製造略增、餐飲略減 主計處公布5月職缺調查 製造略增、餐飲略減 5月底餐飲職缺數1.4萬個,因上期(2月底)適值農曆春節旺季,相對減少 2,200個職缺。工業部分,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展雖帶動相關供應鏈人力需求,製造業職缺數8.5萬個,較上期增加1千個,其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職缺數1.9萬個,增加1,100個。就職缺率來看,餐飲職缺率3.06%,較上期減少0.48%,住宿職缺率5.56%,較上期增加0.37%。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客運駕駛7年減2千 公路局:延長補助時限 研商聘外籍規範 客運駕駛7年減2千 公路局:延長補助時限 研商聘外籍規範 審計部最新決算報告指出,交通部推動偏鄉公共運輸涵蓋率不佳、增高齡者交通事故風險,大客車駕駛人力斷鏈為重要原因,相關就業補助方案招募人數和留任率不足,引進外籍人力則缺乏配套。公路局表示,已延長補助方案並全額補貼訓練生活津貼,並與勞動部等跨部會研商外籍人士擔任大客車駕駛的語言、聘僱資格。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宣導旅宿業減塑 環境部再提補助方案 宣導旅宿業減塑 環境部再提補助方案 環境部30日辦理「瓶水相逢 減塑有旅」宣傳記者會,提醒旅宿業者明年起一次性用品限制將生效,除液態盥洗及保養用品必須改用大瓶裝,個人衛生用品不得主動陳列,也宣布提供補助鼓勵業者減少使用塑膠瓶裝水。交通部觀光署也表示將繼續與環境部合作,推動旅宿業環保標章倍增,除透過票選、評比獎勵,也考慮編列補助。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人力需求調查 營建同期最高、住宿餐飲退離職多 人力需求調查 營建同期最高、住宿餐飲退離職多 勞動部14日發布今年第2次人力需求調查結果概況,各事業單位預計7月底較4月底人力需求淨增加6萬人,較去年同期略升,為連6季年減後首次年增。 勞動部統計處長梅家瑗表示,受惠新興科技應用商機擴增,支撐相關產業鏈人力需求,加以民間消費持續穩健成長,且逢暑期旅遊餐飲旺季,帶動事業單位人力增補動能,整體人力需求較112年同期略升。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巴氏量表評估 立委促勞動部一個月內檢討回覆 巴氏量表評估 立委促勞動部一個月內檢討回覆 勞動部於去年放寬僱用家庭看護移工的認定對象與標準,但民間仍期待政府能在移工政策上鬆綁,提供更便利的申請制度,多位立委更要求勞動部就相關問題檢討改善,回應產業人力缺工需求。 勞動部於去年10月公告修正申請聘僱家庭看護移工及中階人力相關法規,簡化家庭看護移工申請,新增列多元認定申請資格及簡化75歲以上長者及領有特定身心障礙證明者重新聘僱看護移工流程,不必再往返醫療機構重複評估失能情形。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業者反映缺工實情 立委要求勞動部宣導改善 業者反映缺工實情 立委要求勞動部宣導改善 昨(6)日勞動部長許銘春至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備詢,除國人關注的引進印度移工事宜外,多位立委也反映地方缺工的實際需求,要求勞動部增加宣導、調整規範。 昨日國民黨立委謝衣鳳於衛環委員會質詢時詢問勞動部,長期缺工的製造業廠商,因為本國勞動力不願意參與,希望能擴大產業的移工聘僱比例。勞動部長許銘春回應,目前移工聘僱採EXTRA制,增加就業安定費能提高聘僱比率最高到40%;此外若承接已在國內工作、與雇主終止契約的移工,製造業者也能在有額外5%的彈性配額。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缺工時代來臨 4月預計缺5.3萬人 缺工時代來臨 4月預計缺5.3萬人 各行業頻喊缺工,且移工政策也跟不上需求。據勞動部27日最新人力需求調查顯示,2024年4月底較1月底預計需求人數預計增加6.1萬人、減少8千人,預計整體缺工人數將增加5.3萬人,缺工主因以「公司營運擴增或多角化經營」占54.5%最多,「退離者之補充」占27.3%次之。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補助成跳槽誘因? 旅宿業:盼開放移工 補助成跳槽誘因? 旅宿業:盼開放移工 疫情解封後觀光人潮回流,但旅宿等產業人力尚未回到疫情前水準,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自去年年中也開始推動「疫後改善缺工擴大就業方案」,提供補助協助媒合國人投入缺工產業;但旅宿業者仍期盼開放引進移工,以彌補國人不願從事的相關職缺。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印度移工對臺灣是助力?阻力? 產官研大哉問 印度移工對臺灣是助力?阻力? 產官研大哉問 印度移工話題從2023年開始,點燃國人不同立場的對立與衝突。前立委溫玉霞曾在議會質詢表示,移工逃逸問題點在於如何完善外籍移工管理,也要求勞動部給予正面規劃;且前立委何志偉也表示,如能有良好的配套措施,引進印度移工能使臺灣及印度雙贏,以利各產業發展。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
紓解缺工勞動部推5大產業就業獎勵金 紓解缺工勞動部推5大產業就業獎勵金 為紓解缺工,勞動部提供旅宿業、餐飲業、航空站地勤業、特定製造業及照顧服務業等5大產業的缺工就業獎勵,鼓勵失業勞工投入工作,除每月領薪水外,還可以領勞動部的就業獎勵金;其中疫後缺工獎勵最長發12個月、最高可領到15.6萬元,缺工獎勵則是最長可領18個月、最高可領10.8萬元。 了解更多 了解更多